有一些人,影片拍的很烂,确还总是怀揣着电影梦。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哈~

索尼 FX30 最初吸引我的,首先是扎实的电影机系列外观,灰黑色富有质感与光泽的金属机身,丰富的接口与操作按钮,按下 REC 按钮,前、后、顶部三个录制灯同时亮起,骚气逼人,充满仪式感,瞬间获得自我满足感:此刻我最专业!所以这些,是号称 APS-C 画幅旗舰相机 A6700 无法带来的。

其次,索尼对 FX30 的宣传其实很用心,宣传样片拍的特别吸引人,给人一种相机在手,电影我有的临场感。虽然你我知道,那是专业摄影团队、演员团队才能营造的氛围,可总是按耐不住自己产生那种幻觉。

「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影机」,这是索尼给 FX30 的产品定位,但其实更多是,FX30 适合预算不足但对电影机工作流程与严苛标准有着极大兴趣的人群,不分年龄。

我使用索尼 FX30 到了出门随身携带的地步,一段时间以后,感受针对视频拍摄的操作流程与易用性,真是无可挑剔。

所谓“严苛标准”,Cine EI 就是一个重要指标,那 Cine EI 到底是干嘛用的?

Cine EI

Cine EI 其实就是一个曝光工具,它的目的是发挥处理器的最大优势,让拍摄的素材始终处在一个最佳宽容度与纯净度的录制结果。 对 FX30 而言,其实就是固定 ISO 800 或者 ISO 2500 这两个原生 ISO 去拍摄,在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到超越了记录影片的宽容度时,必须使用补光手段或者减光滤镜去干预。

那么你要问了,我使用 A6700,调整 ISO 也只使用 800 或者 2500 不也是能达到目的。没错,这样使用也能达到最佳素材的基准目的,但是 Cine EI 在此基础上还是可以调整 ISO 转盘,让你在监看时就可以知道后期增减几档曝光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问题,索尼的 Catalyst Browse 软件也能够直接映射 Cine EI 下的增减调整。而 6700 直接限制 ISO 是反直觉的,明明过曝了你就会想要降低曝光。 Cine IE 可以让素材的信息量达到最大值,后期呈现最佳状态,而不是当前的曝光更准确。

所以,Cine EI 并不适合拍摄婚礼、活动等需要快速出片的人,因为它会增加后期的工作流程。虽然索尼提供了 Davinci Resolve 与 Premiere Pro 的相关插件 Catalyst prepare,可以直接套用素材元数据里的 EI 曝光值与还原 LUT,但它和相机厂商出的其他软件一样,更新缓慢,可用性较低:加载失败、出错搞死剪辑项目。远达不到像 Dehancer 这种第三方专门开发的调色插件稳定、好用。但也期待索尼可以将插件做好一点,让 Cine EI 工作流可以在主流剪辑软件上顺利的跑起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FX30 不适合干这些活,选择器材,其实就是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做取舍,其长处是否是你所倚重的,其短处是否是你可以规避的。对比 A6700,FX30 干视频活最大的长处就是稳定不过热,就连长时间不间断直播的毫不担心。

作为小弟,FX30 在拍摄流程、外观、操作上与 FX3 几乎没有多少差异,但 FX3 已经成为奈飞正式认可的相机(Netflix-approved cameras),而 FX30 却没有,主要区别就是在 CMOS 上,半画幅在低光照条件下的成像表现还是先天不足。

除了影片质量,在操作上,FX30 的主要按钮以及电动变焦拨杆也完全是为视频拍摄服务的,虽然大部分按钮可以自定义,但如果在视频、照片拍摄进行切换,那么肯定会产生割裂感。所以,FX30 是否适合拍照呢?

FX30 的拍照功能

FX30 并不太适合拍照,主要是操作上不够便利。当然这个判断本身就是在主拍视频,顺带拍照的前提下定义的。但拍照上的硬伤,是没有机械快门,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会产生果冻效应。而不能用闪光灯倒是影响不大,因为很多拍照的人也频繁使用常亮灯。没有连拍的话,在对焦扎实的情况下,频繁快速的按快门也能凑合使用。

另有一个小技巧:在不追求高像素的前提下,也可以拍摄 4K 视频从其中提取画面帧来作为照片使用,其拥有 800 万像素,发社交媒体是非常够用的。不过同时,需要提高快门至 1/250 秒、1/500 秒或更高,以减少运动物体的动态模糊。我在单兵作战,一个运动画面同时要拍视频与照片时经常这么干,成像依旧扎实。

除了操作与硬伤,FX30 的拍照和 A6700 没有什么区别了,都是光线充足 ISO 100 时成像优秀,低光照高 ISO 表现不足,甚至不如前代 A6400。

A6700 的问题

因而,这就给 A6700 带来一个问题,在拍照上,作为旗舰型相机,高感表现与价格相当的全画幅相机有着一定的差距,如索尼自家的 A7M3、A7C 等,在视频上,虽然有着高规格的性能参数,但又有过热的不稳定困扰(盲猜不如佳能 R6 一代稳定),因此,A6700 很难称得上一台合格的 Hybrid 相机。

同时,索尼又阉割了 A6700 的卡槽,只给了单 SD 卡槽,单卡槽并不成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给 CFexpress A / SD 兼容卡槽,要实现更多的连拍与高规格视频录制(如 S&Q 模式下的 4K 120,XAVC S-I 帧内压缩编码),只能选择比 CF-A 更贵但速度更低的 V90 SD 卡。

4K 120 帧本就不是 F30、A6700 的强项(1.56 倍裁切外加对焦速度慢),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如果选择 V60 卡,使用 A6700 就只能放弃 XAVC S-I 编码,针对拍摄运动画面较多的场景而言,也是有一定损失的。

A6700 的优势

对比 FX30,A6700 更为轻便,这是明显的优势。配合 E18-135 这类轻便镜头,以拍照为主算的上轻便机型的典型。主要拍摄,非高强度录制一些视频,还是堪用的。从价格上看,按新机参考价,A6700 毕竟还是便宜 2000,也算不小的差距。

A6700 有取景器,方便辅助查看。虽然 FX30 屏幕有晴天模式可以应付户外高光照环境,但还是会在直觉上影响整体所见所得的效果。

不过,A6700 毕竟是消费等级的产品,发布后不用期待会随固件更新带来大的变动,而 FX30 是有可能得到一些新功能的下放的。比如 FX30 随固件更新,增加快门角度选项,开放用户免费下载CineAltaB的四种色彩外观,Warm,Cool,Vintage 和 Teal and Orange,帮助用户在拍摄时采用不同的监看模式,提高制作效率。

二者共同的特点

相比其他相机厂商,索尼半画幅机型很大的一个优势是镜头群。虽然富士的镜头群更为广泛,但我们知道除了“富家子弟”这个标签,富士的龙镜头包含一大批较老的镜头,跟不上机身的发展。在视频拍摄领域,也没有一家像索尼有专为 APS-C 开发的丰富的视频偏向的镜头。

如索尼 E 15mm F1.4 G,真是一颗高素质的 Vlog 神头,E 11mm F1.8、E PZ 10-20mm F4 G、E PZ 18-105mm F4 等等。

此外,还有适马腾龙的助攻,如适马 18-50 F2.8、腾龙 17-70 F2.8 等恒定大光圈镜头,而且这些镜头的索尼卡口价格又反而是最为低廉的。

E 15mm F1.4 G 加上索尼麦克风 ECM-B10 拍摄 Vlog 真是轻巧高效的典范,无出其右。一个中等单肩包就可以装下 FX30 与这套组合外加一支腾龙 17-70 F2.8 镜头,组合成 22.5-105mm 典型焦段,与最大 1.4、最小 F2.8 的大光圈组合。并且对比相同规格的全画幅镜头,镜头开销要节省一半以上。

相比佳能 R6 等高感优秀的全画幅相机,这两台 APS-C 相机有着明显的高感不佳的事实,但是它们利用镜头大一档光圈优势(F2.8 vs F4)在某些情况下多少能追回一点劣势。然而,放到视频档,二者是能反超的。一是由于 Slog3 比 Clog3 暗部表现更佳,加上 ISO2500 的第二档原生 ISO 与大光圈优势,我的使用经验里,FX30 使用 Clog3 在暗光环境下比 R6 使用 Clog3 好了不少。

清晰影像缩放功能(数字变焦),我觉得在不需要改变对焦的情况下非常好用,它能让没有电动变焦的镜头产生顺滑变焦的效果,也可以弥补部分长焦不足的情况。

色彩表现

为了应对富士佳能松下的直出色彩,尼康索尼也都在蓄力。

尼康拉了一帮知名摄影师弄了一个尼康云创配方,可惜的是仅仅支持 Z50 II 和 Z6 III 机型,连 Zf、Zfc 这种明显目标用户也没得到支持,实在弄不明白。

索尼 A6700 与 FX30 都有了新的创意外观,我使用下来,主要是 FL(Flim Look)与 IN (哑光)还有点出片效果,但通常限制较多,适合一些比较单一的场景。而且这些,也还是在滤镜、或者 LUT、预设的范畴,跟相机色彩科学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如果拍摄 RAW 文件进行后期调整,这些东西的帮助不大。即便是富士相机的胶片模拟,我也是这么认为,如果搭配不合适,会起到相反效果。

但在视频方面,由于有 S-Cinetone 图片配置文件的加入,反而让索尼有了兼顾高动态范围与直出的选项,外加数量众多的 Slog3 系 LUT,无疑让这两款相机在视频色彩表现上是出色的。

在试用了种类繁多的滤镜、预设、胶片模拟插件以后,我觉得,没有艺术基础,色彩控制能力的人,即使在软件操作上得心应手,也难免把颜色搞的面目全非、乱七八糟。最怕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却很糟糕。鉴于上述原因,我开始使用真正的胶片仿真软件:Dehancer。

Dehancer 是一款胶片仿真软件,“You have story, We have color(你说故事,我绘色彩)“,这是它的口号。(我翻译的很棒吧^_-)

与普通的滤镜不同的是,它不是一次成型的风格化调色软件,而是经过十多年基于真实胶片的实验室研究而开发的胶片模拟软件,提供真实的胶片外观,同时提供创意色彩分级,你可以自由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不同曝光前提下的胶片色彩表现、胶片颗粒,模拟胶片损伤,模拟胶片在不同介质冲印的效果等,如好莱坞最常用的印刷胶片柯达 2383、富士 3513、柯达 Endura 光面相纸。

而在精细程度上,Dehancer 做足了功课,就连胶片曝光调整,都不是简单的计算结果,而是通过胶片在不同曝光下的实拍,得到的结果作为底层数据并模拟出实际的效果。一款胶片模拟的制作实际上至少花了 3 款胶片制作的工作流程。

除了帮助不会调色的人使用胶片的原本色彩,Dehancer 也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佳数字转胶片解决方案。如今依旧偏爱胶片方式的摄影,除了成本高昂,也面临着部分胶片永久性停产的局面,这些只能通过胶片仿真方案来实现。

Dehancer 提供了多达 60 多种胶片与丰富的类型,其中包括电影胶片、彩色负片、彩色正片、黑白胶片、拍立得胶片、特殊胶片。其中典型的如:

电影胶片 Fuji Eterna Vivid 500(2013 年过期)、Kodak Vision3。

彩色负片 Agfa Agfacolor 100、Fujicolor 100、Fujicolor Superia 1600/200、Kodak Ektar 100、Kodak Gold 200、Kodak Portra 160/400/800。

彩色正片 Fujichrome Provia 100F、Fujichrome Velvia 50、Kodak Ektachrome E100 (2017)。

黑白胶片:Agfa Scala 200x、Fujifilm Neopan Acros 100、Kodak Eastman Double-X 5222。

拍立得:Fujifilm FP-100c、Fujifilm Instax、Polaroid Type 100 Sepia (Exp. 2009)。

除了胶片众多,Dehancer 同时提供了照片、视频的一致解决方案,兼容主流的编辑软件。

不过,对于视频插件,售价颇高并且都是单独的,449 美刀买断两台电脑,Final Cut Pro、Davinci Resolve 、AE + Premiere 只能选择一种使用。毕竟,这玩意其实就是个工业级标准的软件,可以用作电影工业的。照片插件就是通用的,199 美刀买断两台电脑,包含 Ps、Lightroom Classic、Capture One、Affinity Photo。

感兴趣的可以访问官网免费试用:https://www.dehancer.com/

顺带一提的是,A6700、FX30 拍摄的像照片,选择 PT 创意外观,也有红润的肤色,再发送到 Dehancer 套用胶片,也是可以快速出片的。

在我的使用体验下,我觉的如果视频需求接近 50%,FX30 是更优的选择。如果单纯拍摄照片,那么索尼 A6700 也是一台阳光机,面对暗光人像拍摄,选择 A7C 等全画幅机型会有更明显的提升。当然,这是在高标准画质要求的前提下,而如果放低一点点要求,也就无所谓了。加上前面的 Dehancer 制作胶片仿真的照片,它的生成颗粒其实可以掩盖噪点的影响,并达到柔肤的美化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